与往年的“双11”一样,今年这场狂欢依然毫无悬念地伴随着争议重重和喜忧参半。
除了买买买之后可能要“吃土一个月”的伤感外,平台、供应商、消费者——这个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关系更让人蓝瘦香菇。
供应商对平台一如既往地依赖,但平台的站队需求却让其吃不消,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一直是个问题,但今年情况翻转,商家的权益似乎也需要保护……
就这样凑成了一台相杀又相爱的大戏。
难怪这一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那一边资本市场却淡定地给了个下马威,“双11”当天阿里收盘价却还较上一交易日下跌了2.41%。
有繁华,也有阵痛,在这些表象背后,一场关于商业形态的更迭正在悄然进行。
今年,“新零售”的概念被提了出来。正如马云所说,目前电商占据了中国零售总额的10%,还有90%的传统商业尚未变革,未来将要把90%的传统零售进行彻底的改革。
新金融记者 王琳
相杀·商家的焦虑
第八年“双11”落幕,“交易额冲击到1207亿元”的消息铺天盖地。卖家们将价格调回日常价,“双11”红包再无法继续使用。买家们长出一口气,进入了在家安心等快递的阶段……一切按部就班,今年这场盛宴似乎即将画上句号。
然而,“双11”的结束对商家来说,只是一个逗号。接下来,他们要面对仓储物流的忙碌以及退货售后的压力。
回忆去年“双11”结束时,成交额突破912亿元的余温还未散,一条退货574亿元的谣言便在坊间疯传。
尽管这个数字此后被证明是假消息,但商家心里都明白,所有事都并非空穴来风,退货这个伤疤,是每一次“双11”后都要被揭开的。
“平时退货率在10%,我们认为控制得就算可以。‘双11’能达到30%,这个数字在业内也不算高,我见过个别飙到50%的,这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真事。”曾参加过三年“双11”活动的一服装淘品牌营销经理Cindy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不同品类退货率不同,服装鞋帽是重灾区,一直以来也都是要把退货率计入成本里的。像护肤品、玩具相对就比较低。”
然而真正的退货率对阿里平台来说一直是比较敏感的,业内人士向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退货率直接影响“双11”交易额整体成绩,所以一直是谜之数字,只有阿里自己才清楚。而有关去年真正的“双11”退货率,业内部分人士对25%的说法相对认同。
“退货率高企,冲动消费势必是原因之一,但对我们商家来说,更可怕的是刻意退货。”Cindy说。
所谓刻意退货,以服装为例,就是在购买时,因为款式、尺码不确定,把所有可能合适的全部买来。目前大多数店铺有7天无理由退款,所以在到货后,用户会只挑选款式、尺码满意的留下来,其他的则直接退货。
据Cindy表示,这类用户并不少见,在有些知识类网站,甚至有用户把这个方法写成攻略广而告之。
网购发展阶段,许多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遭受损失,因此政策条文中许多内容是关于消费者保护的。例如2014年3月15日国家工商总局制定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消费者投诉办法》,破解了网购维权难的局面。
而如今看来,甲乙两方位置转换,对于上述刻意退款,商家所蒙受的损失尚没有政策进行保护。
而这个损失还只是一方面。
因为要筹备“双11”的爆发和释放,大多数商家在大促前都要压货,甚至要刻意压制11月上旬的销售力,而“双11”过后,商家们又要迎来一个很长时间的销售淡季。尽管有走量优势,但与日常利润相比,其中的损失也许只有商家自己了解。
商家们一方面要面对“双11”后的各种问题,同样也要承受消费力一个月左右的恢复期。这还不是全部,在这暗淡的恢复期中,大多数商家则必须开始做“双12”的筹备了。
与此同时,这让业内也出现了质疑“双11”是否应该消失的声音。
“最初的‘双11’是为了促销和推广,以及培养大家的电商消费意识,现在仅淘宝(天猫)活跃用户就达到了3.86亿,所以会有人讨论‘双11’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这是一个利与弊的问题,但从商业的发展来看,整个电商形态或许会演变成更为合理的形式。”电商评论人王鹏举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