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术期刊《国际新闻界》发布公告,曝光曾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的于某大篇幅抄袭国外专著。北大方面则回应,将立即组织有关专家对其博士答辩论文重新进行核查,如果确认博士答辩论文抄袭,将根据学校有关规定
近日,学术期刊《国际新闻界》发布公告,曝光曾为历史系博士生的于某大篇幅抄袭国外专著。北大方面则回应,将立即组织有关专家对其博士答辩论文重新进行核查,如果确认博士答辩论文抄袭,将根据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据8月24日新华社)。
对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建章立制,从根本上扭转教风学风。比如,实行导师负责制、终身追究制,加大诚信教育等。然而,任何事情发展都有个过程,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学术顽症,急需先从“治标”下手,出击重拳对学术不端的行为严格惩处,让抄袭者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并及时公之于众以儆效尤。
应该看到,学术和媒体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曝光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近年来不见减少却反有“遂成风气”之象,不能不使人反思。今年4月,政治学院教授张某某被质疑从1998年至2005年间发表在不同学术期刊上的10篇论文中,至少8篇涉嫌抄袭。奇怪的是,面对质疑,这位教授不仅毫无愧色,反而将之归结为“当时的标准不完备”和别人的“居心不良”。5月,来自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的一份有关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90%的本科生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完成毕业论文,47%的学生甚至只用了不足10天,东拼西凑是通用的手法。而在淘宝网上,“Paperpass论文检测系统”软件直接催生出了数十万人竞相付款的大市场,销售量在千次以上的“查重”店铺还有近百家。
再拿这次公告来说,尽管从公告内容看,此次的抄袭十分明显,不少段落几乎“原封不动”,但除了该刊决定采取三点措施外,作为其前母校的北大也只是回应将组织专家对其博士论文重新进行核查。至于,于某某本人和其目前的就职单位——中国社科院却始终未作出回应,如何处理也未可知。我们当然不赞成“无限上纲”,但总得有“一定之规”才行,而这样的“规章”究竟在哪里?
论文作为学术研究,本是极其严肃的事。在西方欧美国家乃至我们的邻国韩国,学生的毕业论文大都采取与升学挂钩的做法,这使得他们的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必然不敢怠慢和马虎,因为一旦论文内容不过关或是发现抄袭,就会面临延迟毕业的处罚。何以在我们的国家,本科生毕业论文就成为“走过场”也能顺利过关了呢?学生乃至教授被发现被抄袭后不仅毫无羞耻感反而振振有辞了呢?
从长远看,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涉及学术道德,其背后还折射我们当下的学风、教风问题。也正因如此,才需要从“标”“本”两方面建章立制,从内外着手联合发力。然而,当下层出不穷的事例警醒我们,治乱尤需“重典”,只有通过严格惩处,让那些学术不端者个个付出不菲的代价才是最要紧的,不仅是“治本”的必要环节,更是为“治本”赢得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