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足球外围投注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
  • 资助体系:注入贫困学生心中的关爱
  • 2016-11-01
  • 来源:
  12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优秀大会生事迹报告会。

  河南中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王一硕,面对2500余名师生讲述自己奋斗成长的经历——5年前,依靠国家助学贷款,他从一名打工仔成为一名优秀大学生。

  王一硕的事例不是个案。还有千千万万学子像他那样,在国家助学体系的支持下完成学业。

  如今,我国不仅在高等教育领域有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体系,在基础教育领域,我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在职教领域,今年国家又宣布拿出40亿元资助中职贫困生……这些助学制度支撑起贫困学子自信与奋发的脊梁。

  “两免一补”改变贫困农村孩子命运

  “四年前,因为家里没钱,我姐姐上完小学之后就没再上学了。”今年初夏,甘肃天祝14岁的藏族小姑娘王天莉说。

  但如今,王天莉的命运与姐姐不一样了!西部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王天莉小学毕业后没有再为学费的事发愁。

  王天莉命运的改变,是我国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5000万西部农村的孩子受益,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

  “两免一补”的实施让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提速。2005年,《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提出,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庄严承诺: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这一承诺标志着我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大大提前,显示出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也显示出政府切实把困难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放在了重要位置。
 
  高校助学贷款擦亮一个个闪光的名字

  英勇抢救3名落水少年的天津大学学生徐伟、从一名打工仔成长为一名优秀大学生的河南中医学院学生王一硕、背着盲母求学的湖北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刘芳艳……这是今年以来出现在各大媒体上的一串串闪光的名字。闪光名字背后蕴含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经历,一曲曲自强自立的青春之歌。

  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一下,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在艰难困苦中走出一片新天地?支撑他们的力量有很多,但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一点——他们都是在国家助学体系的支持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优秀大学生。

  今年6月,教育部再次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必须对所有新入学的贫困家庭学生开通“绿色通道”。作为高校助学体系主体的国家助学贷款,自1999年开展这项工作到今年6月底,银行审批贷款学生240.5万人,审批金额201.4亿元。

  为加强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监管,教育部等有关部门通过设立热线电话、公布贷款执行不力省份名单等做法,曝光落后,奖掖先进。同时还推出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对到基层就业的优秀大学生的贷款实行减免。
  
  让中职贫困生家庭重新走上希望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接受中职教育的主体是农民子女和城市基层群众子女,相当部分学生家庭的经济支付能力有限。据调查,目前中职学校1600多万名在校生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30%。

  所以,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强调资助中职贫困生的意义:“从政策导向上来看,我们就是要更多地引导大家去读中职,光用这个来引导还不够,还需要很多配套的政策,特别是观念上的事情,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认同问题。”
 
  对中职教育来讲,一项宏大的资助政策于今年8月推出:从今年起的5年内,每年安排8亿元、总计安排40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职教育贫困家庭学生。今年约有20%的中职学校新生得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资助。

  让学生学到一门技能,于国家层面来讲,是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以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于个人层面来讲,是学到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使一个家庭踏上脱贫致富的路子,甚至是带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正如温家宝总理今年4月在重庆永川市考察时讲的那样:“职业教育要让孩子既学会动脑,又学会动手;既掌握知识,又学好技能,毕业后能很快找到工作,一个学生就业,就可以带动一个家庭富裕起来。”

  但在这些资助政策中,还存在一块“短板”——普通高中贫困生尚无国家级的资助体系。目前,中央有关部门开始着手研究建立普通高中教育的国家助学制度,以形成贯穿我国所有教育阶段的完善的国家助学体系。

  让每一个贫困学子都能获得同样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是教育公平与和谐的起点。中央对贫困生上学问题的高度重视,既体现一种责任,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的责任;又体现出无限关爱,对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关爱,让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就是这种责任与爱,温暖着2006年,守望着每一个贫困生成长。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6年12月28日


分页加载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2025 All Rights R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