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一次高考改革研讨会,会上一位专家提出,高考改革并非时下最紧迫的任务,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根源或不在高考制度,而是没有规范办学,如果地方政府严格监督各校规范办学,包括开齐所有的科目,不组织补课班,
最近参加一次高考改革研讨会,会上一位专家提出,高考改革并非时下最紧迫的任务,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根源或不在高考制度,而是没有规范办学,如果地方政府严格监督各校规范办学,包括开齐所有的科目,不组织补课班,不对升学率进行排名等,应试教育的倾向是完全可以得到遏制的。因此,当前的重点应该是加强规范办学。
这一观点,其实并不新鲜,我国不少地方教育部门眼下就在加强规范办学检查,教育管理部门认为,应试教育问题,主要出在学校、家长和社会培训机构——学校不规范办学,不注重素质教育,只育分不育人,片面追求升学率;家长不理性,总想让孩子上名校,增加学生的负担;社会教育培训机构逐利,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因此要消除应试教育,应该从规范办学、转变家长观念和监管培训机构着手。
过去10多年来,我国治理应试教育,基本上就采取以上思路。从国家到地方教育部门,出台了诸多规范办学的文件,包括师德规范,也要求老师实施素质教育,但遗憾的是,却没有规范出素质教育来。对此,有专家认为,这是规范没有做到位(有的地方把规范视为一纸空文,还有的地方只做表面的规范文章),只有进一步加大规范的力度,“真正规范”起来,必定会起到效果,比如对补课的学校严查,对公布分数、排名的学校严惩,同时,地方教育部门带头清理高考至上的思维,局面一定会有所好转,这不失为一条“曲线教改”之路。
不容否认,如果各地教育部门动真格规范,确实可能会起到一定效果,至少在学校内,学生的学业负担会有所减轻,但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格局吗?首先,政府教育部门的治理,能坚持多久?大家所见的是,治理往往一阵风,过了风头之后又死灰复燃。其次,家长对名校(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追逐的热情,会因治理而缓解吗?再次,如果升学评价体系不变,学校内的学业负担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会不会加重,政府教育部门能取缔掉所有课外培训机构吗?就是强制取缔了,在旺盛的社会需求面前,社会培训机构会不会再次生长出来?
政府部门要规范办学,但更要清理导致学校办学偏离教育规律的制度。如果政府部门制定的制度,就引导学校朝不规范办学方向发展,再怎么规范,也可能是无用功。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至少有三个基本制度,诱导学校不规范办学。首先就是中高考制度,这一制度用单一的分数评价选拔学生,使教招考严重一体化,这引导学校就围绕中高考核心科目教学,其余的科目都被边缘化,教育部门进行规范办学检查,对非升学考核心科目的重视程度是一重点,可学校在迎接检查时重视,平时就不重视,而一些专家对此的建议是,将学校不重视的科目也纳入高考,这不是认同高考对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作用吗?
其次是行政治校制度,具体包括学校领导由行政部门选拔、任命,学校内部教师的考核、评价由行政部门主导,教师和家长在学校管理、决策中没有话语权。这一制度,从根本上制造基础教育的急功近利,被行政部门任命的领导必须尽快弄出办学政绩,而能显示政绩的,无非是升学考试成绩,再加上行政可以调动所有资源服务于这一政绩目标,普通老师和家长无法反对,因此,相当多的基础校,办学就围绕升学目标转,这已经形成基础教育的升学教育模式。要想从这一模式中突围,需要有教育理想的教育家治学,更重要的是,学校内部应实行现代学校制度,建立民主管理机制。
再次是画地为牢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制度,虽然我国的人口流动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但教育经费的保障却一直沿袭以县乡财政为主的保障制度,近年来虽一定程度加大了省级财政的统筹力度,同时中央财政也增加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但各地政府保障各地教育的基本原则未变,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地区之间为获得优质升学资源,必然展开升学竞争,为赢得升学竞争,就会在区域内集中力量办优质学校,这加剧考应试教育的恶性竞争。
客观上说,改革以上三个基本制度,都面临很大的阻力,而正是由于制度改革很难,很多人又把关注的目光转向规范办学想“曲线教改”,以笔者之见,最好不要对这类“曲线教改”抱以幻想,强化行政权威性的“规范办学”,与促使行政部门放权的制度性教改,是背离的,政府部门可以依法监督学校依法办学,可一再以行政之力去“规范”学校的办学,会超出政府部门的职责范畴成为不规范办学的诱因,同时由于在该作为的制度改革方面毫无作为,只会贻误改革时机,并增加教育问题的复杂程度。